3月15日上午,西湖區校地黨建聯建推進會暨小和山科學城“鏈式”黨建賦能高質量發展現場會舉行。市委常委、組織部長劉嬪珺,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蔡袁強,浙江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趙東福,浙江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宣勇,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王飛,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其軍等高校負責人出席。區委書記董毓民講話。區相關領導及省市區相關部門負責人、留下街道小和山科學城“鏈式”黨建重點單位代表參加。
董毓民從三方面分享了自身感悟及對未來的期許。
一是黨建“優勢”引領產業“勝勢”
當下,如何以黨建賦能、激活高質量發展“內生力”,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,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。希望未來以“且留下”鏈式黨建品牌為抓手,持續激活科學城的“紅色基因”,成為“黨建強”帶動“發展優”的鮮活范例。
二是人才“活力”釋放創新“動力”
此次校地干部“雙向互派”工作,推動“一線干部”與“最強大腦”交叉任職、換位思考,將進一步助力高素質干部隊伍、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隊伍一體培養、雙向提升。讓西湖干部從“之江大地”走入“象牙塔內”,讓高校人才將“書卷氣”融入城市“煙火氣”。希望掛職同志珍惜機會,用心去聽、用心去學、用心去體驗,相互取經、共同成長。同時,做好“參謀”、當好“橋梁”、發揮“專長”,推動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落地西湖、開花結果。
三是組織“聚能”帶動發展“提能”
全區各鎮街以今天的活動為契機,持續深化黨建聯建機制,發揮各自優勢,整合多方力量,以組織優勢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,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注入澎湃“紅動能”。
會前,與會領導還參觀了小和山會客廳和杭州創式云科技有限公司,了解校地黨建聯建工作最新成果。
新聞多一點
近年來,西湖區積極發揮高校高新科創優勢,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,深化黨建聯建機制,構建高校經濟生態圈,摸索出了“資產盤活+資源協同”“技術領銜+市場驅動”“區校共建+產城共融”“多元服務+創新載體”四種模式,做深做實校地“大工委”“藝術村長”“小哥學院”等校地黨建聯建品牌,打造“高校經濟”2.0版,形成了具有首創性、全域性、可持續性的“高校經濟”西湖經驗。
留下街道小和山科學城作為西湖區打造“兩高兩區”的主陣地之一,在全面激活區域科創內生動力、推動科研成果轉移轉換集聚上先行先試,積極探索出小和山科學城“1445N”鏈式黨建范式,創新打造了小和山科學城“鏈式”黨建品牌,不斷推動黨建與創新鏈、產業鏈、資金鏈、人才鏈深度融合。